中国双抗5.5倍溢价引爆111亿美元交易!是贱卖还是产业突围?

2025-08-13 17:52:21

2025年6月2日,一笔震动全球肿瘤圈的交易落地:BMS以高达111亿美元的潜在总对价,与BioNTech建立联合开发和全球共商业化合作,共享BNT327的全球权益与利润。这款靶向PD-L1与VEGF的双抗药物,最初由中国普米斯生物研发(代号PM8002),如今被两大巨头接力推进,站上了改变实体瘤治疗格局的风口浪尖。


BioNTech与BMS的协议中,BMS需支付:15亿美元预付款(已到账);20亿美元分期付款(2028年前支付);最高7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(基于研发、监管及商业进展),潜在总金额达111亿美元,此外双方按50:50比例共享全球利润并分摊成本。


事实上,BioNTech通过两次重要收购,从普米斯生物手中逐步获得了BNT327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。2023年11月,普米斯将该药物海外开发权授予BioNTech,获得5500万美元首付款及超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。2024年11月,BioNTech又以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全部股权,并承诺额外支付最高1.5亿美元里程碑款。两笔交易合计潜在金额约20亿美元,为BNT327全球布局奠定基础。


BNT327的价值(以潜在交易总额计)在BioNTech手中放大了约5.5倍:BioNTech收购它共花了约20亿美元,而仅与BMS的对外授权合作潜在总额就高达111亿美元。


此次BMS与BioNTech的合作,不仅体现了该产品的价值认可,也反映了双方各自的战略考量。对BMS来说,面对Keytruda等强劲竞争对手的压力,亟需在小细胞肺癌(SCLC)、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等关键领域重建竞争力;而BioNTech在mRNA疫苗取得成功后,急于通过抗体药物打造新的增长点。BNT327正是双方补齐各自战略短板的重要拼图。


也有媒体对中国Biotech资产定价权及是否被低估产生了疑问。普米斯早期授权价格是否过低?但BioNTech确实后续承担了高额开发风险。


双靶点设计:从中国产品走向全球舞台

BNT327起源于普米斯生物,采用2+2结构设计,即分子两端分别具备两个抗VEGF-A和两个抗PD-L1的结合位点。一端基于贝伐珠单抗的抗VEGF-A结构域,另一端则由纳米抗体构建的抗PD-L1结构域组成(公开专利:CN114106190A)。该药物为静脉注射剂型,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力和可控的药代动力学特性。


其设计理念在于同步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通路,力求在肿瘤微环境中产生更强的协同抗肿瘤效果。与现有一线PD-1/PD-L1单抗(如Keytruda、Tecentriq)相比,BNT327旨在突破单靶免疫治疗在“冷肿瘤”中的疗效瓶颈。


2023年和2024年,BioNTech连续完成对PM8002权益的收购,并更名为BNT327。在全球3期试验尚未启动之际,BMS率先出手,成为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落地的关键推动者。


临床数据:“看起来很好”,但还需更多观察

2025年3月28日,BioNTech公司在欧洲肺癌大会上展示了在研双特异性抗体疗法BNT327(又名PM8002)与化疗联用,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(ES-SCLC)的2期临床试验数据:客观缓解率(ORR)为85.4%,疾病控制率(DCR)达97.9%;中位随访14.5个月时,1年生存率为72.7%。


相比之下,Tecentriq联合化疗的1年生存率为56%,Keytruda约为45%。BNT327显示出一定优势,但当前数据来自单臂研究,样本量有限,mOS尚未成熟。能否转化为监管认可和临床实际获益,还需全球3期试验进一步验证。


BioNTech计划于2025年底启动包括ES-SCLC、NSCLC和TNBC在内的多项多中心3期研究,以完善其肺癌免疫管线布局。


科学价值:协同作用的合理设想,初步验证中

从机制来看,BNT327走的是“基于成熟靶点的双靶重构”路径。PD-L1与VEGF均为已验证的肿瘤治疗靶点,但在部分实体瘤中单药疗效有限。研究发现,VEGF不仅促进血管生成,还可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、限制T细胞浸润,从而削弱免疫激活。联合封锁PD-L1与VEGF,有望提升免疫应答的深度与广度。


该领域已有多家公司布局。三生制药的PD-1/VEGF双抗SSGJ-707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期临床显示较高疗效和可控安全性,已进入3期并获突破性治疗认定。2025年5月,三生以12.5亿美元预付款和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,将中国外全球权益授权给辉瑞,辉瑞还将获得中国市场商业化选择权及认购1亿美元三生普通股。


此外,BNT327作为“单分子双抗”,相比PD-1联合VEGF TKI(如Keytruda+Axitinib)具备一定优势:简化治疗路径,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风险,依从性与成本控制更优,也更具商业可扩展性。


产业意义:中国双抗“License-out”的新路径

从产业角度看,BNT327所代表的,不仅是一款候选新药的突破,更是一种新型“走出去”模式的示范。


过去几年,中国Biotech的License-out交易多集中在早期资产,往往止步于“授权即终点”。而BNT327实现了从国内研发、海外再开发、全球深度合作的完整链条,体现出中国技术平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提升。


当然,这条路径仍面临挑战:双抗在制备工艺、质量一致性、监管标准等方面均高于单抗,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开发成本和更长的临床周期。


更重要的是,PD-1/L1赛道已经高度拥挤,即使是机制创新者,也需证明在大适应症中的“硬终点”获益,才可能在商业上真正突围。


结语:不是定局,而是重要信号

BNT327尚未获批,距离“重塑实体瘤治疗格局”还有现实距离。但从机制设计、早期数据、合作路径乃至全球产业关注度来看,它已成为PD-L1疗法创新中的重要一极。


对BMS而言,是肺癌免疫产品线的重要补位;对BioNTech,是抗体平台产业化的里程碑;对普米斯生物和整个中国Biotech行业,则是“国产+国际”的组合打法一次成功示范。


这场交易或许只是序章。真正决定这款药未来的,是它能否在全球3期中,在OS(总生存期)这样的“硬币”上给出漂亮答卷。

分享
1 2> 3